從天山到泉城 生命之路的守護者
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再次成功救治一例肺動脈吊帶矯治術后氣管狹窄患兒
從天山到泉城,跨越三千公里的奔赴,是醫患信任架起的橋梁、是醫者仁心鏈接的紐帶。近日,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心臟外科成功為一名肺動脈吊帶矯治術后氣管狹窄患兒實施手術治療。
小新(化名)家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奔赴3000公里來到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尋求幫助,體現了家屬對醫院的信任。而更加嫻熟的技術和完善的術后護理,是對這份信任最好的反饋。
小新出生后即發現患有肺動脈吊帶、氣管狹窄。肺動脈吊帶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心臟病,是指左肺動脈異常起源于右肺動脈遠端,呈半環形向左繞氣管后方走形于氣管與食管之間,最后進入肺門。肺動脈吊帶常合并氣管狹窄或其他心臟畸形,一經確診即有手術指征,但當合并氣管狹窄時,是否需要同時手術矯治,目前尚有爭議。
▲肺動脈吊帶示意圖
5年前小新父母帶小新在上海某兒童醫院做了肺動脈吊帶矯治手術,但當時未處理氣管狹窄。術后隨著年齡增長,活動量增加,小新逐漸出現氣促、活動耐力下降、反復呼吸道感染等情況。直到小新再一次因呼吸道感染于當地醫院住院期間行CT檢查才發現其氣管仍存在嚴重狹窄。心急如焚的家長經過多方打聽及網上搜索,了解到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心臟外科在氣管狹窄治療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而且成功救治了很多像小新一樣肺動脈吊帶矯治術后氣管狹窄的患兒。出于信任,小新家長不遠千里,帶著小新奔赴到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入院后檢查發現小新氣管狹窄長度5.5cm,軟骨環呈“O”型,結合小新存在活動耐力下降、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情況,心臟外科決定為小新實施手術。因為小新之前正中開胸矯治肺動脈吊帶,本次手術系二次開胸,無疑會增加手術時間及手術風險。術前麻醉科充分評估病情,并為小新實施自體血回收方案,減少異體血的應用。
心臟外科主刀醫師楊彥亮副主任醫師術中仔細游離,精準吻合,為手術成功奠定基礎。呼吸介入科術中精準定位氣管狹窄段,為手術保駕護航。術中各科室緊密協作,明顯減少了手術及體外循環帶來的創傷。
術后小新恢復順利,癥狀明顯減輕。復查氣管鏡顯示氣管成形段愈合良好,復查胸部CT顯示氣管狹窄段消失,氣管管腔通暢。小新目前已順利出院。
無獨有偶,近期心臟外科再次收治一例同樣的患兒。該患兒3歲11月,11個月前于外院形肺動脈吊帶矯治術,未同時處理氣管狹窄。術后撤機困難,呼吸機輔助通氣2月余方才撤機。出院后患兒仍有反復呼吸道感染、喘憋。本次起病后出現喘憋、呼吸困難、發紺,當地醫院建議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可見該患兒病情之危重。為手術治療氣管狹窄患兒由120轉運至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入院后完善氣管鏡檢查,該患兒主氣管存在嚴重狹窄,外徑2.8mm內鏡無法通過。擬近期手術治療。
心臟外科楊彥亮副主任醫師介紹,像小新這樣的肺動脈吊帶矯治術后氣管狹窄的患兒,目前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已成功救治30余例,手術效果滿意。并總結臨床經驗,于中華小兒外科雜志發表《二次手術治療肺動脈吊帶矯治術后氣管狹窄》一文。這也再次提醒大家,當肺動脈吊帶合并氣管狹窄且有手術指征時,建議同期手術加寬氣管,這不僅利于術后的快速恢復,還避免了再次開胸手術帶來的風險,同時減少了花費。針對臨床癥狀不明顯或輕微的患兒,在氣管成形手術指征不明確的情況下,推薦左側開胸行肺動脈吊帶矯治術,為可能到來的二次手術提供方便、減低風險。
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心臟外科于2017年在省內開展先天性氣管狹窄的外科治療,目前已手術治療近300余例,就診患者來自北京、廣東、新疆、福建、重慶、江蘇、浙江等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外省患兒約占2/3。無論手術治療數量還是手術治療難度均得到了全國同行的高度認可,同時在復雜、危重氣管狹窄的手術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可以提供多種救助基金,對于先天性心臟病或者先天性氣管狹窄的患兒,針對不同的家庭或疾病情況,可以選擇合適的救助基金。針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可以獲得8000-20000元公益基金救助。而針對氣管狹窄的患兒,可以申請先天性結構畸形公益基金、約30000元的救助。針對困難家庭,還可以同時申請“仁愛千家愛”項目救助,真正做到少花錢、不花錢治療心臟或氣管疾病。
通訊員:王川
晁玉萍 朱明若 報道
掃一掃 關注我們
山東天使健康救助聯盟
山東省扶貧開發基金會 ? 天使健康專項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