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生,1965年生人,山東濟寧人,醫學博士,博士后,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岐黃學者,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山東省中醫藥杰出貢獻獎獲得者,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山東省五級中醫藥師承教育項目指導老師、山東省首批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家。現任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兼任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慢病管理分會會長、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內分泌學分會副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中醫藥分會副會長、山東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山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治療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及省級科研課題近20項,作為首位研究者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山東中醫藥科學技術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作為第二研究者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9部。
秋日的濟南,天氣不算好。但陰雨的天氣,似乎并沒有影響患者前來就診的腳步。在醫院正式上班前1個小時,走廊的候診區就已經坐滿了候診的患者,他們的病歷,也整整齊齊地擺放在了徐云生的診桌上。
早晨7點30分,徐云生照例提前半小時來到了醫院,這讓他的學生們有些意外,畢竟前一天他還忙碌到很晚。候診的患者看到他后,紛紛問好。徐云生也向他們輕輕點頭示意,一邊拂去身上的水珠,一邊微笑著細細詢問第一位患者的病情,迅速進入工作狀態。
在徐云生的工作中,這種忙碌已經成為常態。而在學生們的眼中,徐云生面對繁雜工作時,從來都是從容而嚴謹。日常門診中,無論有多少事務的干擾,徐云生從不會輕慢任何一位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得怎么樣?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如何?有沒有口干口渴、乏力的情況?舌頭再讓我看一下……”從中醫望聞問切,到西醫實驗室檢查和體格檢查,徐云生都要毫無遺漏地詢問一遍,才會為患者開處方。
“辨證和療效是中醫的靈魂,只有辨證準確,才能準確用藥,從而保證療效。辨證不準確,人參可能成毒藥,辨證準確,砒霜也是良藥。”徐云生經常這樣跟學生和患者們說。“現代人由于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體質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疾病的辨證論治也不能刻板地按照原來的方法。舉個例子來說,目前的糖尿病患者,肥胖、濕熱者非常多。如果還是刻板地按照教科書上的內容,堅持以滋陰清熱為主進行論治,最終結果只會使病情越來越重。”
30多年的臨床實踐,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就了徐云生在內分泌系統疾病,尤其是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辨治方面獨特而嚴謹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特色。
徐云生與中醫的緣分,遠遠不止30年。
“從小我就有中醫中藥情結。”徐云生在一次專訪中提到,“家鄉的人普遍相信中醫。小時候體弱多病,父母也常常會帶我去看中醫。小學時得了黃疸性肝炎,媽媽帶我找當地老中醫開了9服中藥就治好了。當時我哭鬧著嫌味兒苦,喝完藥媽媽就獎給我兩粒紅糖疙瘩。”
病愈后輕松的身體、母親獎勵的紅糖疙瘩和那位老中醫,就此成為徐云生兒時難忘的記憶。也正是這些記憶,讓他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考時,他成功考取山東中醫學院中醫系,后來又讀了碩士、博士、博士后,再到參加工作至今,一晃就是30年。
如今,徐云生治愈的患者也已經遍布全國各地。曾經有一位60多歲的外地糖尿病患者,由于患病多年,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糖尿病并發癥——周圍神經病變,四肢疼痛麻木,輕輕碰一下就會產生難以忍受的劇痛,晚上也常常因為疼痛難忍而無法入睡。如果不合理治療,就會發生感染、壞死,就是常說的糖尿病足、足部壞疽,這是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殘的主要原因。這位患者前來就診時,相關的西藥幾乎用了個遍,病情卻一直沒有好轉,如果再得不到好的治療,疼痛事小,病變的下肢難保,才是最令人擔憂的。徐云生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為治則,以經驗方劑糖絡通為湯底,開出了7劑中藥,病人吃完3劑后便感受到效果,7劑疼痛感即緩解,隨后又吃了1個月中藥,這位病人的癥狀幾乎完全消失,相關檢查指標也恢復了正常。
在遣方用藥進行治療的同時,如果偶爾遇到脾氣比較急躁,或者對治療有些抗拒的患者,徐云生便會耐心地進行心理疏導和教育,并注重飲食療法和運動干預——“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不良的生活方式使然,要‘管住嘴,邁開腿’,才能越來越好。”“你現在的目標,就是每天要堅持活動1萬步,吃八成飽,下次來門診時,我要檢查!”
“用中醫和西醫的方法,給予患者最優質的治療、服務和關懷。”徐云生常常這樣說。正是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造就了確切的療效,也贏得了患者的信賴。
徐云生經常用孫思邈《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皆如至親之想”,教育他的弟子們。“作為醫生,首先要善良,有慈悲心和責任心,要精研學業,視患者如親人,以最高的醫術,最低的費用,給患者解決問題。這是一名醫生最起碼的素養,你們都要培養這樣的素養。”
由于患者較多,上午的門診常常要到下午才能看完所有患者,徐云生一定堅持看完最后一個患者才結束門診。作為院長,日理萬機,平時少有時間指導學生,他經常不顧疲憊,利用下診后的時間指導學生。有一次,看完最后一個患者已經下午1點半了,回到辦公室,徐云生沒有先吃飯,而是將事先準備好的午餐放在一旁,從一疊大大小小的書籍和文件中找出了幾份材料。那是幾天前報送給他的,里面是一張張晦澀的表格和英文文章。學生接過材料打開時,很是吃驚。原來這些工作進展、英文論文的清樣,老師都沒有擱置,而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進行了翻閱和批注。上面多是用紅筆進行的批注,從研究設計,到文法錯誤,甚至標點符號的運用,老師都做了訂正。
截至目前,徐云生已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百余名。每值教師節,徐云生都會收到很多學生的祝福。每每此時,他很是欣慰。已經畢業的學生,有的會在這一天專程帶著鮮花來看望他。徐云生看到后說:“現在成束的鮮花不便宜,你們年輕,不要破費,跟我說說你們的近況就很好。你們現在最重要的是要把業務搞好,看好病,做好科研,把學到的知識用起來。”
“在老師身邊受教多年,學問上受教育啟發,實事上得鍛煉。老師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輩,適時給予我們鼓勵和指引。”這是學生們普遍的心聲,也是徐云生細心育人,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在中醫傳承的路上默默耕耘的最好證明。
雖然行政和臨床工作繁忙,但徐云生科研的腳步從未停下。他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和省級科研課題近20項,以首席研究者獲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獎勵,發表SCI源及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00余篇,撰寫學術著作9部,可謂碩果累累。
盡管如此,他仍會抽出時間,主持研究團隊每兩周1次的例會,推進團隊的整體研究工作。
“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們的研究設計必須經得起推敲。組方證候上的療效是明確的,那么下一步就要在指標上下功夫,在機制上出文章。”
“這篇網絡藥理學的文章,方法還是比較新的。但是英文的文法要再斟酌一下,而且疾病的靶點和中藥的靶點最好可以取交集而不是并集,不然審稿人在審稿的過程中就會提出疑問。發SCI,只有網絡藥理學是不夠的,可以考慮與動物實驗或者細胞實驗的數據相結合。”
“糖尿病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不能僅僅面向醫生,更要面向患者。咱們現在系統構建的字段有些復雜,患者在使用時一定會產生不良的體驗,這樣我們系統的效果就難以保障。作為一項省部級的應用研究課題,我們一定要注重成果應用效果。什么是效果?就是‘率’。通過健康管理系統的應用,促進糖尿病知曉率、控制率、并發癥發病率等指標數據的降低,是最實打實的效果。我們的模式是很細致的模式,一定能達到這種效果。”
……
徐云生如是說。
累累碩果的背后,不僅是獨到精準的學術視野和鍥而不舍的學術耕耘,更是一名醫生和科研工作者的信念與追求。
《黃帝內經》里有一句傳承至今的名言:“上醫治未病。”除了疾病干預的研究,徐云生更重視能夠發揮中醫藥優勢的疾病預防研究。泰山學者研究團隊目前進行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方向,就是針對糖尿病前期人群進行干預和管理,阻止其轉變為糖尿病的一體化模式和方法。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結合中醫、西醫診斷學和預防醫學理論,對具有遺傳傾向、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糖尿病高危人群或重點人群進行早期篩查,全面動用中醫理論技術、西醫理論技術、運動科學方法、營養科學方案,甚至心理學干預技術等方式,對這一部分人群的生活方式進行早期調節和管理,最終達到全面降低和延緩糖尿病前期發展為糖尿病的目標。此外,對已經罹患糖尿病的患者,會采取更為細致的生活方式調節和管理方法,配合院外隨訪和教育,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出現,以期達到糖尿病全過程“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變、已變杜漸、瘥后防復”的健康管理效果,在控制糖尿病發生發展的同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造福患者。
晁玉萍 張夢迪 報道
掃一掃 關注我們
山東天使健康救助聯盟
山東省扶貧開發基金會 ? 天使健康專項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