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風范 大隱于市
——公益中國 公益書畫家 段濟渝
段濟渝,男,1951年出生,現為山東省書協、中國鐵路文聯會員,山東畫院高級畫師,山東云軒畫院副院長,老子畫院副院長,新華書畫山東分院副秘書長,是山東省第七次文代會代表。早年從師關友聲、宗維成等先生。
段濟渝的畫作吸取宋元山水疏闊空間意識和靜逸之氣、清僧石濤的郁勃深嚴、近代黃賓虹的深厚華滋、傅抱石的清新俊逸,自成一家。 打開畫卷,一股靈逸之氣撲面而來,那山石的肌理質感,煙嵐樹木的氣息,山風松濤,瀑布激湍,在縱情揮灑的筆墨中,讓你產生置身真山水中的幻覺,細細品味會發現,他的畫很講究變化,構圖的縱橫開闔,墨氣的濃淡干濕,筆觸的輕重緩急,在他的筆下都裹挾著生氣和靈氣,在空濛變幻似有若無的光影中浮動,每因筆墨結構的不同產生出人意料的新鮮畫面,絕無時下流行畫家如同作坊生產的那種雷同呆板之弊。他的書法或優雅從容有二王氣息,或簡靜醇古如八大弘一,或縱橫迅疾如顛張醉素,點線運動中也有一種發自天然的靈動彌貫其中。
在段濟渝先生的書畫里,可以感受到許多古代名家筆法的消息,宋元山水疏闊的空間意識和靜謐之氣,清僧髡殘石濤的郁勃生動之氣,近人黃賓虹的渾厚華滋,都有隱約的端倪可見。但是臨摹古人絕不會有他畫中的那股靈氣和生氣,他的畫在構圖上有明顯的獨到之處,更多是師法自然造化本身的真面目,而少取之古人的痕跡,而且,他很善于用光,善于在光影變化中體現出筆墨的質感和意境的生動變化,這便是他的畫中那靈逸之氣的緣由。
談起藝術,他的話多了起來,有些沖動。他說,藝術就是發現,創作就是發現美、表現美得過程。做一個畫家就要觀察入微,觀察力粗糙的人絕不是當畫家的料。比如一株小草,清晨時匍匐著,水珠均勻分布在葉片上,太陽初升,小草逐漸挺起,小水珠開始聚集成大水珠在葉片上滾動,而且有氤氤水霧,在晨光中發生光的折射色彩的變化。畫家在表現時就要注意這種變化。有人認為中國人畫油畫畫不好是因為東西方藝術傳統不同,不對!是因為我們的畫家在體驗觀察時,沒有貫注生命激情而是獵奇。獵奇心理絕不會產生感人的作品。
在鐵路工會工作的他,因工作需要常常走南闖北,游歷名山大川,流連山水之間,在攝影寫生的同時,他感受著大自然的真正意蘊,然后把山水照片與前輩大師的山水畫進行比較,研究前輩大師是如何把眼中山水化為筆下山水,再將自己的山水畫與山水照片和大師作品進行比較,分析自己是否真正表現了自然的真義,在表現手法上與大師相比有哪些差距,如何避開眾人所趨,在人皆可見的自然山水尋找出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無疑,他的山水畫中的自然靈逸之氣是與他敏感的藝術氣質,扎實的油畫功底與長期師法造化分不開的。
二十多年來,他喜歡一個人默默的讀書,游歷,畫畫兒,除了本職工作外,很少參加社會活動 。他認為應當與古人爭高下,應意識到“后生可畏”,而沒有必要與時流一竟短長。他喜歡梵高的畫中那種運動的感覺,那是有生命的,而不是僵死的。
他推崇齊白石的大師風范,認為齊白石門下之所以大家輩出,是因為齊白石的作品中孕藏著藝術的本質和規律性的東西,而不僅在于外表,當代人學齊白石,多得其形,而未能把握齊白石作品中的鮮活的生命氣息和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創造精神,藝術作品絕不是臨摹、重復自己,而是要不斷地揚棄,象火中的鳳凰,不斷地在涅盤中獲得新生。
在午夜時分,興之所至,他展開素潔的宣紙,信筆濡毫畫了起來。一會兒,幾枝菊花躍然紙上,錯落的構圖奇宕和諧,墨色與筆觸的濃淡干濕酣暢淋漓,呈現出空曚的詩意空間層次。寥寥幾筆,用花青和淡墨勾出一把壺、三盞杯。茶也?酒也?并不重要。動人的是那份東籬把酒黃昏后的精神情懷。
掃一掃 關注我們
山東天使健康救助聯盟
山東省扶貧開發基金會 ? 天使健康專項基金